马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马文化。在古代,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如生产、生活、交通、运输、军事等都曾与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对战争的影响更加深远。战争中,骑兵拥有无法比拟的机动力、冲击力和行军能力,骑兵就是王道。骑兵强,军队就强,国家就强,所以中国文学作品中有“马上封侯”、“马到成功”等成语,历代文人雅士也写下了大量赞马颂马的经典篇章,而历代名马更是世人关注的焦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马文化长期以来都是以“吉祥”为核心价值,其中包含有祝福、祈祷、激励、成功等象征意义,例如“马到成功”已经成为了人们相互间祝福的代名词,寓意事事顺利;用“龙马精神”来激励人,赞颂其健旺非凡。而在所有现活的象征动物中,与马有关的成语中出现贬义成分的机率最低。

地处内外长城之间的朔州与马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缘。二万八千年前的峙峪人即以猎取野马为生,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蒙恬北击匈奴筑华夏第一马文化城马邑时,朔州养马已蔚然大观,北魏尔朱新兴时,“牛羊驼马,色别成群,弥漫川谷,不可胜数”。北齐王朝的开拓者高欢在未发迹之前,曾投附尔朱容,是因替尔朱荣剪拂一匹常常蹄啮伤人的悍马(号称“毒龙”)而受到尔朱荣青睐的。后来高欢窃取六镇起义果实,登上政治舞台,因而便有“尔朱荣送‘毒龙’送天下,高欢得‘毒龙’得天下”的说法。唐代在北边设立马市,今朔州一带放养马匹得以进一步发展。元代曾在马邑建军马牧场,今朔城区的西套村、马营堡村一带,就是当时的放牧马场和圈马之地。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山西省畜牧厅在原朔县麻家梁一带兴建颇具规模的国营种马场,引进原苏联重挽马等品种,进行纯种繁殖和本地马的改良。

马文化是朔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山西省社科院资深研究员李元庆在《马邑文化三论》(发表于《学术论丛》2004年第4期)一文中对马邑文化及马文化等内容作了全面而精辟的论述,文中指出:“所谓马邑文化,大体可以说就是以马邑为总称谓的今朔州之地的历史文化,或者说以今朔州为地理载体,以马邑古城为中心蔓延2000多年的历史文化。”“马作为野生种群,年代相当久远了;作为‘马文化’,是指人类与马发生关系而后形成的文化现象;严格意义上的马文化,指野生马受人类驯化成为家马并为人类服役的历史文化现象。”“简单地说,马文化其实就是骑马民族的文化;骑马民族也叫马背民族,就是古代北方民族或草原游牧民族,马文化其实就是古代北方民族关于马的文化。”“马邑古城便是北方民族马文化的历史产物;马邑文化便是伴随着北方民族马文化的历史脚步向前推进的。”“总之,马文化是凸显北方民族文化内涵特质的典型标志”。

时至今日,马文化在朔州备受广泛的重视,并以多种形式向公众宣传展示。市区中心广场的马踏飞燕巨型雕塑、古城墙公园的筑城养马广场、马邑文化广场的天马雕塑、崇福广场中尉迟敬德庙山门两侧的青铜质仿古马匹雕塑,都立体、生动地展现了朔州与马的情缘。其中尤以马踏飞燕巨型雕塑广为人们所熟知,成为了朔州最具代表性的城市标志之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山西玉龙集团在右玉县成立了山西玉龙马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始投资建设玉龙马园。如今马园内已经建起了专业马术训练设施、场馆设施以及繁育用牧场,斥巨资由国外引进多种名贵马种,玉龙马业通过引进国外血统优良的种公马及基础母马,于国内进行科学繁育、饲养。还于2011年成立了山西玉龙马术国际俱乐部,聘请国内、外资深练马师、教练员等高端专业人才,吸引了大批国内优秀运动员加入,同时促成了山西省马术队的组建。玉龙集团正强有力地推动着朔州乃山西马文化的发展。

千年百代,马文化与朔州大地水乳交融。以马为媒,人马和谐,马已成为朔州人的精神图腾。

首页    朔州马文化    朔州马文化丨引 言

朔州马文化丨引 言

浏览量:0
收藏
创建时间:2025-05-07 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