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雁门关外古州治,燕云十六州之一。崇福寺,鄯阳古刹,曾名林衙寺,金天德二年(1150年)赐额“崇福禅寺”。现院落五进,自山门向北,依次为一进金刚殿,二进钟楼、鼓楼、千佛阁,三进文殊殿、地藏殿、大雄殿,四进弥陀殿以及五进观音殿。寺内弥陀殿、观音殿为金建,山门为清建,其余为明建。弥陀殿为寺内主殿,建于金皇统三年(1143年),由开国侯翟昭度负责施工,殿宇正檐下悬挂的“弥陀殿”竖匾,为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原物,崇福寺是全国辽金三大佛寺之—。

 

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我国,先是在形式上依附于中国传统宗教中的神仙道术,受到固有文化主体儒学的抗拒与排斥,后经魏晋南北朝,与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融合,从而有了一定的发展,影响遍及全国。开始形成派别,直至隋唐才逐渐走上了与儒学相融合的道路,寺院经济雄厚起来,势力有了极大的发展,建立了宗派、完成了体系,并开始以中国佛教的面貌走向世界。同时佛教艺术也获得迅速发展,寺院、石窟相继沿丝绸之路向内地延伸,本土道教也随之逐步建立了自身的图像体系,南北朝时期寺观已遍布各地。隋唐在统一的局面下,南北文化得到进一步的融合,与边远地区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以及域外(印度、波斯等)文化进一步的交流,孕育了更为灿烂的艺术成就。寺观壁画在这样的前提下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出现了多种宏伟的构图与样式,塑造了丰富感人的形象与境界。唐代的一些典范作品,也成为后代传摹的祖本,千百年来一直发挥着重要影响。朔州崇福寺弥陀殿壁画,就是一组承袭晚唐画风的佳作。

 

 

崇福寺弥陀殿是供奉阿弥陀佛的大殿,面宽七间,进深八椽,规模宏伟。殿内佛坛上塑巨像三尊,明间为弥陀佛,盘曲坐于高大的佛坛之上。两侧塑左胁侍观音菩萨和右胁侍大势至菩萨,佛学上称之为“西方三圣”。

 

 

阿弥陀佛,汉译又称无量寿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在中国西方净土经典早在二世纪时就有汉译本,明确的西方净土信仰开始于4世纪,从5世纪起普遍流行于僧俗间,西方净土信仰成为中国佛教的主要特色之一。净土宗是信仰诸佛净土存在、现世蒙受诸佛护佑、将来能够往生佛国净土的一个大乘佛教宗派。所谓净土,就是指清净国土、庄严刹土,也就是清净功德所在的庄严的处所。是诸佛菩萨为度化一切众生,在因地发广大本愿力所成就者。阿弥陀信仰早期同弥勒净土信仰并重,但后来弥勒净土信仰日渐衰落,阿弥陀净土信仰日益兴盛。唐代以信仰西方净土创立了净土宗,其影响深入民间,在社会上广泛流行,至今依然不衰。西方净土思想能流传如此广泛是与其描述的美丽诱人的西方极乐世界分不开的。据《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宣称,这个世界以黄金铺地,天上飘着美丽的花朵;这里的众生有非凡的智慧,住在鲜花绿水环绕的宫殿内;这里没有人间的苦恼和艰辛,人人都是幸福的。西方净土的广泛流行,还在于它简易的修行方法。其认为要转生西方极乐世界,只要对阿弥陀佛及其极乐世界有坚定的信仰,有往生西方净土的强烈愿望就可以了。以后发展到只要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名号,就能够往生净土。由于这种修行方法用力少而得效快,人人都可做到,所以普及到整个社会,一般人念佛,皆口称“阿弥陀佛”。西方三圣中的大势至和观世音,阿弥陀佛的两个上首菩萨。

 

 

大势至是阿弥陀佛的右胁侍者,又称大精进菩萨,是“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指地狱、饿鬼、畜生‘三恶趣’)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菩萨。他头顶宝瓶内存智慧光,让智慧之光普照世界一切众生,使众生解脱血光刀兵之灾,得无上之力。因此,大势至菩萨被认为是光明智慧第一,所到之处天地震动,保护众生,免受邪魔所害。

 

 

观世音梵文意译称光世音、观自在、观世自在等,全称尊号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观世音的名字蕴含了菩萨大慈大悲、济世的功德和思想。据《妙法莲华经》记载“若有无量百千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观音菩萨在佛教诸菩萨中,位居各大菩萨之首,是我国佛教信徒最崇奉的菩萨,拥有的信徒最多,影响最大。

 

 

阿弥陀佛主像两侧塑四躯胁侍菩萨,《朔州志》中称之为“香花善女”。前隅为“哼、哈”护法二金刚。主像背光为编条泥壁,图案呈草叶纹,边沿是焰光。中间背光浮壁13尊伎乐天,姿态各异,栩栩如生。佛像高达9米,背光高14米及至脊。火焰形背光有一定的前倾,使得形象更加高大。各像比例适当,神态自然,佛像端庄慈善,静目凝神;菩萨花冠精致,衣饰合体,面形丰润。胁侍俊秀清逸,圆润饱满。

 

 

金刚身姿前驱,肌肉隆突怒目凝视无常世间。在沿袭唐宋造像丰满俊逸之风韵的后世作品中,弥陀殿的金代彩塑既是巨作,也是佳品。

 

 

壁画分布于殿内四周,除后壁有部分损坏外,大多保存完好。壁面高5.73米,长约60米,保存完好者345平方米。10躯高大佛像结趺而坐,端庄慈祥,分布于东西山墙和后墙。后壁画的佛、菩萨已残坏。后壁门榻上绘“八宝观”和“十六宝观”分别在《观无量寿经》和《佛藏》中有记载,内容相近。整个壁画庄重宏伟,气势夺人,画工精细,设色以朱红、石绿为主,色彩绚丽,壁画与佛像交相辉映,大殿更加金碧辉煌。

 

 

 

东西两壁各画三组说法图(原为六组,一组残缺),形式大同小异,都是佛坐中间,二菩萨侍立两旁,上画飞天。高大的佛像结跏趺坐在莲法座上,作说法印,面容端庄慈祥,眼神微微下视,佛像顶天立地,巨大的气势摄人心魄,人物造型大气,颇具唐代遗风。佛和菩萨身后皆有火焰形背光,其中东、西三墙各自中间的说法图,主佛的头部两侧各有佛坛两团,团内前后五躯,两侧十身,面向主佛结跏趺坐,作拱手合十状,饰螺旋髻,披朱色袈裟,似在听佛讲经说法。

 

 

崇福寺壁画中的金代菩萨造型形式多样,尤具功力。主像两侧的菩萨头戴花冠,精致富丽,服装饰物华美精致,飘带缠于膝下,手中或持莲花、或拿经卷、或捧宝瓶、或舞飘带,神情娴静自然,装饰华丽,犹存唐风。尤其是画有胡须的菩萨,尚存敦煌唐代造像的风格,尤为古朴。菩萨是大乘佛教中出现的重要神祗,在梵语中全称“菩提萨垂”,意译为“觉有情”,还译为“开士”、“圣士”、“大士”等,所以一般人常称菩萨为“大士”。在古印度,以男为尊的思想使得佛教神祗基本以男性面孔出现,东晋以前,我国的菩萨造像受外来佛像的影响,也几乎都是男性面孔。

 

 

佛典中,菩萨为中性,特别是观音菩萨,佛经讲他可现男身,亦可现女身,据《曼殊师利经》说,此菩萨具有定、慧二德,主慧德者,名毗俱胝,为男性;主定德者,名求多罗,作女形,菩萨现身男女是根据情况而定的。佛教自东汉时期从印度传人中国,与中国本土文化不断融会贯通,历经数代,特别到了唐代,“菩萨的形象与装束基本定型,大致是面作女相”。在菩萨造像女性化的这个过程中,中国佛教艺术逐渐形成了适应性、世俗性、调和性、简易性的特点,一方面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传统、意识形态多方面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佛教能够在中国传播并扎根的条件所在。在早期的佛教艺术中,菩萨、包括观音菩萨在内,都具有女性的形姿——衣饰华丽,装饰繁缛,含情脉脉,婀娜多姿,说她是女性之神,也是不为过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菩萨又都不具备女性区别于男性最主要的特点,那就是没有明显突起的乳房,不管其怎样似女像,其上身都是作扁平形,有的还为那些极富女性的菩萨画上两撇男性所特具的翠绿色胡子。因此我们又不能不承认他是男性。形象和神态的这种矛盾不合,又恰在菩萨的中性说下获得到统一。形成了既符合佛教要求,又能满足众人要求的和谐美,当然它是超自然的,表现了佛教的要求以及它的审美观,也和一般世俗人的要求巧妙地结合了起来。壁画上方为飞天,翱翔于五彩祥云之间,或仰视前方,或倾首俯视,或侧身眺望,或转身呼应,变化多端,无一雷同。

 

 

东尽间南壁有画像六尊,分上下两排。上排是释迦、毗卢、药师三尊佛像,下排绘有妙吉祥、除盖障和地藏三菩萨,皆作坐式,沥粉贴金,金碧辉煌。壁画的布局沿袭着唐代壁画疏朗、雄浑的气势,与同时代岩山寺壁画严谨的画风相比,有迥然不同的风格。“释迦佛”就是释迦牟尼,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被佛教徒看作是娑婆世界的觉悟者,所以他的形象经常被供奉,是佛教艺术中最常见、被人们所熟悉的题材。“毗卢佛”就是毗卢遮那佛,汉译:大日如来,是佛教密宗至高无上的本尊,是密宗最高阶层的佛,为佛教密宗所尊奉最高神明。“药师佛”又作药师如来、药师琉璃光王如来、大医王佛、医王善逝、十二愿王。为东方净琉璃世界之教主。“妙吉祥”就是文殊菩萨,即文殊师利或曼殊室利,佛教四大菩萨之一。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菩萨,代表聪明智慧,因德才超群,居菩萨之首,故称法王子。“除盖障菩萨”又名除一切盖障菩萨、降伏一切障碍菩萨、弃诸阴盖菩萨,佛教八大菩萨之一,密教胎藏界坛城(曼荼罗)除盖障院之主尊,密号为离恼金刚。

 

 

“地藏菩萨”或称地藏王菩萨,曾音译为“乞叉底蘖沙”,因其“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为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观音、文殊、普贤一起,深受世人敬仰。以其“久远劫来屡发弘愿”,故被尊称为大愿地藏王菩萨。佛、菩萨皆以清净的仰莲为坛,其后皆有背光圈,但光圈的形状有差别,三尊佛像头后面的小光圈是火焰形其他皆为圆形。在大小上,释迦牟尼佛的莲座较大,在其下方除盖障菩萨的背光圈就很小,这样就使很平均的构图显得不至于呆板,同时也突出了佛教创始人的地位。

 

 

西尽间南壁绘有千手千眼观音菩萨演法图,高达4.68米,几乎布满了西尽间南壁的整个墙壁,是寺内最精美的形象之一。生动再现了观音菩萨演法时的壮观场面,是一幅典型的金代水陆画卷。立姿,变化身,18面,千手,掌心各绘一眼,手中各擎一件法器,星辰日月、龙楼宝盘、刀戈剑戟、琴棋书画等应有尽有,千变万化。

 

 

下左为婆薮天,神情自若,老态龙钟,身体微躬,扶杖仰望,原属沙卜道,因杀牲祭天而坠人地狱,由佛祖将他解脱而皈依佛门。他头束高髻,身穿绿色交领大袖袍,长白胡子,神采奕奕,为中国道教仙翁的形象,与早期壁画中的干瘦丑陋形象判若两人。

 

 

下右方为吉祥天,神情安详。吉祥天又名功德天、辩才天,原为古印度神话中的命运、财富和爱情女神,后演化为佛教护法女神。观音菩萨面形圆润慈祥,除头部两侧有两面外,头上顶有五层佛头,形如花冠,顶层云气中托有一个莲台,观音菩萨头顶上多安坐化身佛,此处乃弥陀殿,画塑皆倡净土教义,故观音菩萨头顶上特置弥陀佛一尊,以示西方极乐世界教主的灵应。胸前有六臂,拱手合掌,其下置仰钵,仰覆莲瓣为基座,钵内蛟龙一条,探头翘尾,曲曲蠕动,作飞腾状。腹前十八条臂膀,身后手臂更多,每只手心中各有一眼,而且手执各种法器,垒置起来有四五层之多,总计约有九百余只,形成一个巨大的扇面,从不同的角度注视着古往今来的参拜者。千手千眼观音像手臂众多、极易混乱,但这尊像却绘制得井井有条。千手千眼观音也是密教造像中最流行最早出现的题材之一,早在唐初,西域的千手千眼观音就传到中原。千手表示遍护众生,千眼则表示遍观世间。从艺术上说,千手千眼、十八面等奇异形像显示了古人高超的想象能力,艺术家手下的叠垒之头面、多姿之手臂既闪烁着宗教的神秘色彩,又给世人以浪漫的情调。

 

 

壁画构图沿袭着唐代疏阔开朗的雄浑气势,布局疏朗,主次分明。人物造型庄重慈祥,清逸娴静,场面壮阔,气势宏大,笔力劲健,线条勾勒均匀有力,疏密变化有致。色彩以红绿色调为主,色彩浓丽而庄重,整个壁画采用了色彩平涂、沥粉贴金的技法,使画面颇具立体感,绘制精细,尽管对比强烈,但由于色域比例合理,所以整体色调比较统一和谐,只是面相、衣饰具有更多的金代特色,是一组承袭晚唐画风的佳作。

 


 

内容来源丨旃檀精舍、文物世界

首页    朔走就走    不去朔州崇福寺,怎懂天下吉祥?

不去朔州崇福寺,怎懂天下吉祥?

浏览量:0
收藏
创建时间:2023-07-14 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