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对国人和世界的影响,不仅是有形的,更多的是思想、精神、理念上无形的一种无形有力支撑。每个中国人,都深知长城与中华民族文明的保持和延续紧密相连。

日月映血的长城时代早已遁入遥远的昨天,如今以残塬废墟的形式融入朔州人举办的长城旅游节,在这样的节曰里,历史的基因、记忆、气息等元素空前释放,长城一应俱有,更显浓厚。朔州域内的古墙老堡,曾用长达数千里的长墙重担,战略性地挑起朝代更替、御敌守邦的历史辎重和战事循环。过去浴火重生成生命的极致,如今的她更是生机勃勃,血脉贲张,仪态万方。

人们走进长城的生命谱系,流连忘返于广武城垛的伤口上、右玉撕裂的土堡里、平鲁倒伏的残垣前。此时此地,睹物思古,仿佛踋踩古战场,刀光剑影千军万马的逐鹿恍若眼前。

 

 

塞北晚秋,车轮驰时光隧道,骋厚重历史文脉。

山西朔州作为中国北方最具特色的生态文化、长城文化旅游地之一,金秋连届举办塞上长城旅游节引人关注。长城旅游节,凝聚彰显着朔州儿女的精气神,折射昭示着朔州未来的壮丽和辉煌。

朔州是长城文化的博览园,地处内外长城之间,历史人文厚重、塞外风情独特。长城作为朔州重要的文化标志,最早可以追溯到北齐时代。

朔州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农牧交融带,长城就是朔州的“院墙”。巍峨的雁门关是朔州的“南大门”,沧桑的杀虎口是朔州的“北大门”。

广武明长城、右玉三十二长城、桦林山长城、应县小石口长城等等,保存完整,形态多样,都是内外长城上耀眼的明珠。其中,筑于绝壁天险之上的广武猴儿岭段锯齿长城更是被称为中国长城中精品中的精品,其陡峭,其凶险,其壮观,着实令人惊叹。杀虎口,外长城上名传遐迩的“西口”,既是军事要塞,又是边贸重镇,是古代中原地区通往内蒙、外蒙的主要关口,是万里长城与万里茶道的交会处,又是集中展现长城民族交融文化的重要载体。

长城雄风在,绿色古道长。朔州长城堪称中国长城的历史博物馆。朔州长城遗存较多。现存长城327公里,长城历史遗存1649处,占到了全省的40%,关、隘、口、城、堡、峰、燧(sui)各种形制应有尽有,而且保存完好。作为长城的防御体系的古堡,在右玉就有上百座,被称为“中国古堡之乡”。朔州长城的历史年代齐全。战国、北魏、北齐、明代长城皆有。期间历史人物、历史故事众说风云、家喻户晓。其中李广、卫青、霍去病、杨家将等英雄史迹千古传唱。朔州长城最有气势、最具特色。杀虎口长城封山锁谷、穿河卧波,人称“水上长城”。桦林山长城筑于山势如海、山脊似浪、重峦叠嶂、异常险峻的桦林山上,犹如一条巨龙,蜿蜒攀升、穿云破雾,隐没在苍茫的群山峻岭之中。朔州长城最具军事价值。广武长城与新旧广武和雁门关、白草口,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这里曾经是历史上发生战争最多的段落。

丰富的长城历史遗存,众多的文化传说,使朔州成了一个长城文化公园。

朔州历史悠久,文化多元。一个个朔州人物的精彩故事被久久传颂,广为流传。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马邑之谋大汉雄风,昭君出塞汉蒙和亲,三晋商帮慷慨走西口,杨家儿郎大战金沙滩,汉代才女班婕妤,三国五子良将张辽,中华门神尉迟,三代帝王师王家屏……

朔州以他独特的历史文化,讲述着胡汉交融的情深意长,讲述着游牧农耕合璧同辉的动人故事。两万八千年前峙峪人以石镞猎马,一万八千年前的鹅毛口人在这里草创农耕文明。在朔州历史文明演进中,形成了丰富多样、纷呈异彩的民俗活动,踢鼓秧歌、地方小戏等让人在喜庆祥和中体验塞北民俗风情。富有地方特色的木雕、石刻、剪纸、刺绣等民间工艺品、质地上乘的陶瓷,满足需求。

丰厚的历史创造了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朔州境内名胜古迹不胜枚举,有世界上最古老、最高大的纯木结构建筑—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有全国罕见的以减柱艺术筑就的朔城区崇福寺,有秦代著名将领蒙恬筑城养马的马邑古城,有见证蒙汉交融、晋商辉煌的著名“西口”杀虎口,有全国最大、被誉为“东方金字塔”的广武汉墓群、有全国仅存的辽代古城“九塞第一镇”—旧广武城(”旧广武城),遍地遗珍。

绿色图腾高悬,凉爽品牌宜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北齐名将斛律金歌颂家乡朔州的一首千古绝唱。歌曲中那高远辽阔、草肥水美的塞外风情画,让人心生无限向往。炎炎夏日,朔州是实至名归的避暑胜地,这里平均海拔1000多米,年平均气温4.2—8.4℃,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空气湿润,清凉舒适,是京津冀地区短假期出行和自驾旅游的极佳选择。右玉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西山百里生态走廊、神海湿地公园、桑干河旅游度假区等等都是休闲避暑的好去处。

朔州作为大同云冈石窟、五台山、平遥古城三大世界文化遗产必经之路上的节点城市,交通条件非常便利。

从秦汉到唐宋,直至明朝,朔州一直是北方要塞,中原门户,历史给朔州留下了大量的边塞文化资源,分布之广泛,数量之多。内涵之丰富,在全国首屈一指。境内有历史上著名的军事防卫体系旧广武辽城,有掩埋汉代屯军将士遗骸的汉墓群和象征华夏文明的广武内长城、右玉明清外长城、平鲁明长城、宋代杨家将浴血抗辽的金沙滩等,至今雄风犹在,尽显边塞之苍茫悲壮。

朔州现存长城涉及汉(秦汉)、北齐、明三个时代,现存长城各类遗存共计1649处,包括墙体137段长327291米,关堡118处(关6处、堡112处),单体建筑1384处(敌台429座、马面152座、烽火台802座、城楼1座),相关遗存10处(壕沟9处、挡马墙1处)。

汉(秦汉)长城:分布于右玉县,共计7处(墙体4段长21291米、敌台2座、烽火台1座)。

北齐长城:分布于平鲁、山阴、应县,共24段墙体,长64923米。

明长城:分为内、外长城。内长城分布于朔城区、应县、怀仁市、山阴县及平鲁区(含墙体49段长112478米、关堡92处、单体建筑598座、相关遗存9处);外长城分布于右玉县、平鲁区(含墙体60段长128599米、关堡26处、单体建筑783座、相关遗存1处)。

天下若大同,长城为纽带。从广义上讲,中国古代有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之分。他们之中又分为生活方式不同、语言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的各个民族,这些民族或发展壮大,或消亡归属,但“大一统”却是他们共同的追求,他们都是我们的祖先。

他们生活在长城内外的不同环境中,是长城把他们紧紧联结在了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和谐共生关系。

城是构建人类和平的盾牌。中国历朝历代受“和为贵”理念的驱使,把止战和生存作为追求的基本目标,从而形成了修建长城的底线思维,即“筑盾不造矛”:宁肯耗尽国家财力去修建规模及其浩大的长城御敌,也不愿意把修建长城的财力物力去发展军事装备杀敌。历朝历代修建长城,除备战止战目的外,还有居住屯田、边境管控、内外交通、生活互利、贸易税收、习俗交流、文化交融等多种功能,包括保障和维护了古丝绸之路的畅通,而这些都是长城内外各族人民美满、稳定生活所必备的条件。依此而言,长城从第一块砖石奠基开始,就孕育着中国人爱好和平的基因,这种爱好和平的基因一直延续到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确立与推进。

长城是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见证。“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土尔扈特回归,都是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例证。修建长城,使长城内外各民族实现了和平共处。

长城是承载中国人民勤劳勇敢和自强不息精神的丰碑,也是世界华人社会的精神图腾。修建长城是一项巨大的“国家工程”,从路线选择、关口敌楼设置、选材用料、防御功能建造等各个方面,都融进了劳动人民的高超智慧。从战国开始直至清朝,从蒙恬筑长城到孟姜女“哭长城”,从戚继光长城御敌到1933年长城抗敌,从平型关大捷到击毙日军名将阿部规秀,正是凭着世世代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自强不息,凭着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和誓死保卫家国的牺牲精神,一次次奋起,一次次抗争,才筑就了这项伟大的旷世工程,才“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塞上秋美,朔风劲吹。千秋壁垒,人文壮美。

守望文明,放眼未来。朔州儿女将在新的长征征途上,再唱一曲岁月风华的时代凯歌……

 


 

内容来源丨行走山西

首页    朔走就走    朔州,千年长城永不倒

朔州,千年长城永不倒

浏览量:0
收藏
创建时间:2023-04-13 1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