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之始,雕塑为先。法国雕塑艺术家罗丹曾说生命之泉,是由心中飞涌的;生命之花,是自内而外开放的。同样,在美丽的雕刻中,常潜伏着强烈的内心的颤动,这是古代艺术的密。雕塑可以说是一种相对永久性的艺术,古代许多事物经过历史长河的冲刷已荡然无存,历代的雕塑遗产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人类形象的历史。
随着现代文明进步的步伐,城市建设的进程也日趋现代化。伴随着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大量的城市雕塑也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相比起那些悬挂在美术馆里的名画,各种矗立街头的雕塑,可以说是最接近我们生活的艺术形式,每天匆匆而过之时,就会邂逅这些饱含情感和意义的作品。在人们的印象中,朔州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城市,这里的大型工矿企业,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很多年,为能源工业建设做出过卓越贡献。但很多年来,朔州没有像样的城市雕塑,城市缺乏一种艺术气息和文化烙印。终于,位于开发路七里河大桥南桥头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大型城市文化地标雕塑建成,临河而立。作为朔州城市文化新地标,它像朔州的“航标灯”,承载着桑干河地域文化。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城市雕塑由清华美院展示艺术研究所设计,巧妙地融主题性、纪念性、装饰性、标志性、艺术性等特色于一炉。该雕塑总体高度20米,主体高18.2米,厚3.3米。总重量达70吨。主体钢架的外封面采用耐腐蚀、抛光性能和原料焊接性能好的不锈钢镜面,镜面反光将太阳照射变化这一自然现象与“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一主题有机结合,能形成不同时段的自然光效景观,活化了“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自然现象,打破了静态主题雕塑的艺术展示方式,升华了作品的主题思想。同时,材质的现代性和加工精密度所带来的视觉冲击释放出浓厚的现代时尚气息。“太阳”形象地表现为耀眼夺目的景观,意蕴着朔州的发展如桑干河畔冉冉升起的太阳,孕育着希望、昭示着未来。
雕塑的另一面,材质选用沧桑的红砂岩,厚重的衬托出人民心中永不落的红太阳。上面雕刻着毛泽东主席的手书诗词《临江仙·给丁玲同志》以及月亮门、广武长城、壶口瀑布、桑干河文化元素,以历史主义的表现风格,代表了城市的品位与气质,反映着城市的过去,解释着城市的现在,想象着城市的未来。
雕塑整体运用构成法,将“太阳”作为主体形象进行打造,用极少的元素来表现最本质的东西。“朔”字除了表示方位之外,还和天体“月亮”有关。古人以新月初现为一月之始。天文观测进步后,人们通过观测日的视运动来计算“朔”。每月农历初一,月球恰好运行到与太阳黄经相等的时刻,此时地面观测者看不到月面任何明亮的部分,这时的月相叫“朔”,又称新月。该雕塑中央部位的圆形孔洞,意味着称“朔”的新月之意,同时也有“溯源”之意。雕塑下部即将建成的大型地景雕塑,将全景式地展现桑干河从朔州起源,流经晋冀京津两省二市的磅礴气势。通过可身临其上、近距离观看体验的艺术表现方式,达到让参观者对桑干河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特殊作用有综合的了解。艺术而直观地表现和传达桑干河作为永定河、海河的上游,为首都北京、工商业大都市天津以及广袤的华北地区,永不停息默默地所做的巨大贡献。“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大型城市文化地标雕塑在带给世人震撼视觉感受的同时,也在诉说着属于它自己的意义,装点着城市,白天看着城市的繁华,夜幕守护着城市的宁静,在人潮涌动,川流不息的时光中,静静的伫立着。
有人说,城市雕塑是凝固的诗、立体的画、灵动的眼睛。是的,雕塑是凝练隽永的诗,唤醒着人们的思索和遐想;建筑是一幅镌刻在大地上的画,展现着城市的风骨和抱负,雕塑与建筑在不经意间成为一方地标的同时,也履行着旁人难以企及的承诺。“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雕塑记载了不同历史和文明,传递的不仅是美学表达,更是历史的遗留、文化的积淀和精神的追求。任何时候,都可以给予我们不同的思考和借鉴。这场艺术与空间之间的对话,将以“太阳”指引作为切入点,用现代公共艺术的手法表达出人与雕塑艺术与商业环境的完美和谐的并存呈现。
每一座雕塑背后都有一段故事,或是城市的,或是设计者的。城市雕塑是记录城市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载体,是一座城市艺术文化内涵的象征,代表了一座城市、一个地区的文化水准和精神风貌,同时它是城市的标志性风景,是一座城市的形象封面和靓丽名片,也活化了公共空间的公民生活。朔州是座古老又年轻的城市,城市雕塑起步较晚,希望伴随着城市的成长和发展,朔州的城市雕塑再上台阶,出现更多植根于城市文化又彰显城市文化的雕塑杰作。
撰稿:刘婧